鸡公山林木密布,覆盖率高,被誉为“天然氧吧”。这个氧吧与鸡公山负氧离子丰富有密切关系。百年以前,不知负氧离子为何物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,逐步明白负氧离子的成因、功能和规律,以及与人体的关系。通过测定,获得了鸡公山区负氧离子的浓度,现分述如下: 

负氧离子的发现

  1889年,埃尔斯特(Elster)和格特尔(Geitel)发现空气中存在负氧离子。1902年,阿沙马斯(Aschkinass)等人肯定了负氧离子的生物意义。1931年,德国物理学家菲利浦、莱昂纳德(Philip Lionad)博士证明了负氧离子对人体的功效。从而引起了科学家研究负氧离子的浓厚兴趣。近年来,国外学者对负氧离子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作用做了大量研究,取得了丰硕成果。我国对负氧离子的研究始于1978年,上世纪80年代达到高潮,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。

  负氧离子的成因

  空气中存在多种负离子,其中具有环保和保健功能的,主要是负氧离子。负氧离子是指带负电荷的氧离子,无色无味。当空气中的分子或原子获得电子后,便形成带电的粒子,又称离子。负离子是大气中一种带负电荷的气体离子。空气分子在强撞击、高压、辐射作用下被电离所产生的自由电子,其中大部分被氧离子捕获,因而又称负氧离子。

  负氧离子的保健功效

  负氧离子,每立方厘米的含量多少是作为清新空气的衡量标准。世界卫生组织规定:每立方厘米含1000——1500个才被定为清新空气环境,适合人类生存条件。

  负氧离子可消除人体内的自由基。它通过呼吸道或皮肤的刺激,引起神经反射,影响全身各系统。从而促进新陈代谢、预防流感、增强机体抗病能力、恢复人体平衡机能。经现代医学研究证实:负氧离子对人体各系统有不同程度的生理效应。可改善中枢神经、植物神经、呼吸系统、心血管、血液造血、免疫、肠胃消化、抑菌杀菌、激活机体内的多种酶的作用。因此被誉为“空气中的维生素和生长素”。负氧离子的浓度已经成为评价空气清新度的重要指标,亦是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之一。

  负氧离子与健康的关系

  环境 含量(cm3) 关系程度

  森林、瀑布区 10——50万 具有自然痊愈力

  高山、海边 5——10万 杀菌、减少疾病传染

  郊外、田野 2千——5万 增强人体免疫力及抗菌力

  都市公园 1千——2千 维持健康基本需要

  街道绿化去 100——200个 诱发生理障碍边沿

  都市住宅封闭区 40——50个 产生头疼、失眠、神经衰弱、倦怠、引呼吸道及过敏疾病

  空调房间(长时间使用) 0——25个 引发空调病

  分布与出现规律

  根据河南省林科院和鸡公山自然保护区对负氧离子的测定结果来看,负氧离子的浓度与气温、阳光、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关系,及其分布和出现规律如下:

  1、日变化规律

  早晨最高,中午降至最低,下午又逐步升高

  2、不同天气条件,负氧离子的浓度则不同

  雨过天晴﹥晴天﹥阴天

  3、不同环境,负氧离子浓度为:

  瀑布﹥溪流﹥湖泊﹥阔叶林﹥针叶林﹥针阔混交林﹥灌丛

  4、季节变化

  夏﹥秋﹥春﹥冬

  5、负氧离子与气温、湿度成正比

  鸡公山的负氧离子

  空气中负氧离子的产生与森林、气候、湿度、阳光有巨大关系。鸡公山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度地带、冷暖空气交绥区,常有风生风息,有无日不风之说。雨量充沛,年平均降水量1346.9毫米。林木茂密,覆盖律95%以上,蓄含水分丰富,曾有“山中一阵雨,林中百重泉”之美誉。山中瀑布有20多处,溪泉不计其数。这些环境因素,易于负氧离子的产生,因此,形成了鸡公山区域富含负氧离子,被称为“天然氧吧”、“空气维生素”。它和食物中的维生素同样重要。负氧离子又具有灭菌和净化空气功能,其机理是:它和细菌结合后,使细菌产生结构性改变,或能量转移,最后导致菌体死亡。再加上,不少林木可放射杀菌素。一些传染病如:肺病、感冒等,经过疗养,有“不药而愈”之功效。

  河南省林科院朱延林院长2009年7月29日下午在鸡公山测定,每立方厘米含负氧离子平均值为86980个,是北京天门广场的600倍以上,是信阳市人群多的地方近300倍。鸡公山负氧离子最高的地方是瀑布区,每立方厘米高达22万个。

  负氧离子的产生有多变和稳定两个因素。多变因素有:紫外线、水流、阴晴;稳定因素有:林木、静态水体等。负氧离子寿命很短,一般只能存在几秒至几十分钟,不断产生,不断消亡。只能久居富含负氧离子的地方,才能多多受益。鸡公山之所以成为中外驰名的避暑疗养胜地,与林木、水体、负氧离子和地理位置密不可分。